县(市、区)名称:义马市 人口总数(万人):13.58 街道办事处数(个):7 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年份:2025 县域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义马市1981年建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豫陕晋中心地带,连接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区的结合部,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总人口13.58万人,辖7个街道办事处,35个社区居委会,其中2个涉农街道办事处、20个涉农社区居委会,是沿黄河经济带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丝路汉关和崤函古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全省唯一取消农村建制的县级市,全省首批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 义马市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主导产业以能源、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建材和电子信息为主,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市和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经济扩权县市等,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武术之乡、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义马市现有义务教育中小学校15所,其中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0所;教学点4个。义务教育阶段现有教职工1126人,在校中小学生10073人,其中初中学生2450人,小学生7623人。2020-2021学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数1140人,留守儿童人数0人,三类残疾儿童84人。4个教学点,在校生52人,专任教师28人,教学班14个。2015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2016年先后荣获河南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勤工俭学工作先进单位、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2017年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2018年先后荣获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省质量监督检验先进集体、省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先进单位、“舞韵中原”省武术大赛(三门峡赛区)一等奖、河南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2019年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宣传先进县(市、区),被大河报、中国中部幼教年会、河南教育报刊社评为新中国70年影响中原幼教示范县,2020年2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2019年度民办教育服务与管理先进单位。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基础 通过自评全市各中小学在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全部达标,总得分96分。 1、入学机会。2020—2021学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均能全部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140人,85%的随迁子女均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入学率100%;留守儿童人数0人;三类残疾儿童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84人,入学率为100%;省、市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的比例达52%。 2、保障机制。一是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018-2020年,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153122万元、168347万元、188246万元,分别增长7.68%、9.94%,14.38%,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分别为14720万元、16448万元、33400,分别增长-40.17%、11.7%,103.06%,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小学分别为7324元、9249、9277元,初中分别为14784元、19083、20639元,实现了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小学分别为2145元、2337元2489,初中分别为4416元、5113元、5459,达到省定标准并且逐年增长。二是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和拨付。2018年征收教育费附加1325万元,2019年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1969万元,2020年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4989万元,全部足额拨付教育部门使用,重点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建设。三是做到教育经费使用的“两个统一”,即校际间生均公用经费配置标准的统一,校际间同职级教师工资待遇的统一。我市自1997年起就一直坚持“年初预算,财政拨付,教师开户,银行代发”的办法,确保了全市教师年平均工资不低于全市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无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教师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偏远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按时按标准予以发放。 3、教师队伍。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管理“六大机制”,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一是规范的岗位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围绕构建“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改革目标,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教师编制核定标准,科学核编定岗,为全市各中小学校配齐配全了合格教师;对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由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实现了“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发了教师的内生动力。 二是规范的教师补充交流机制。为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保证学校开足开全课程,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市委、市政府每年均按需求,由人事部门统一组织,为教育系统招聘和引进教师。2018—2020年共招录教师100名(其中特岗教师60名),全部充实到教育教学一线,确保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狠抓教师转岗培训,对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有计划地开展转岗培训,以弥补农村学校薄弱学科的师资不足。推行下乡支教制度,通过职评优先、待遇提高等方式,鼓励市直学校优秀教师到薄弱偏远农村学校支教。2018-2020年,共有20余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偏远学校支教,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确保了农村薄弱学校课程开全、课时开足,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规范的校长选聘培养机制。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2018年以来,共有40余名同志通过竞争上岗途径,走上校长、副校长或中层管理岗位,开创校长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加强校长队伍的培养,近三年先后组织全市各中小学校校长21人次分别到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湖南大学等高校参加了校长培训班和网络远程研修培训,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四是规范的教师培训提高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积极组织举行教育管理干部、新教师、教师岗位、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学历和新课程等多种培训活动,近三年来,举办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和小学校长任职培训各2期,分别培训163人和21人,培训率达98.5%;组织新入职教师培训98人;完成了义马市教师专业课培训2500余人次,新教材培训19余人,国培计划培训128余人,组织17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56人参加地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名师上录制视频课9节。截止目前,中小学教师高学历比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是规范的名师培养管理机制。出台了《义马市名师培养管理办法》,确定培养对象,落实培训措施及经费,2019年从优秀教师中选拔推荐3名地市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3名、地市级骨干教师15名。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以市(县)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带动学校骨干教师,学校骨干教师指导本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共同提高。每期各教研员到各学校跟踪听评课指导,各学校实施青蓝工程,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子,充分发挥老教师、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六是规范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每年教师节期间,均开展“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和“文明教师”、“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建立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评和奖惩机制,每学期末教体局组织各学校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问卷调查,各学校量化考核方案中师德师风均占比较高的分值,在评先、晋职晋级等方面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同时,在今日义马、义马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版和专栏,大力宣传先进教师的典型事迹,弘扬正能量。 4、质量与管理。严格、规范、科学的教育管理是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规范管理制度,推进管理水平均衡。市教体系统先后开展了“文明校园”、“新生态教育学校”、“示范性学校”等创建活动,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学校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积极开展学校特色建设,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加强校园文化和学校德育阵地建设,提升学校育人品位,一批质量效益高、社会声誉好、具有特色品牌的学校逐步显现。目前我市共有省级示范性学校1所,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特色校1所,省级家长学校示范校2所,省级德育先进学校1所,地市级示范性学校10所,地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所,三门峡市“动漫实验学校1所。另外,我市还非常重视学校办学文化的“软实力”发展,如东区小学的花样跳绳,跃进小学的小记者站,市一小的航模制作,市四小的书法教育,市五小、市三小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均开展的有声有色,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内涵发展均得到了提升,有力的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均衡。首先健全组织机构,夯实保障基础,依托东部教研协作区,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为各项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发挥教研协作区功能,提升教学教研工作水平。从2019年9月17日起,在全市中小学同时启动了“走近师生,赋能于高效课堂—蹲点跟踪听课”教研活动,对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对同一个教师不同课型、对同一个教师以章节(单元)为节点连续跟踪听课。按照教体局提出的“五位一体”教育发展理念,先后组织召开新生态教育推进会23次。分场次开展“智慧课堂”建设,对360名一线教师开展高效课堂专题讲座;分学科组织召开了数学、语文、政治学科研讨会;开展了小学英语“视听说课”活动,参加教师200余人,推动了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通过开展义马、渑池联合“送教下乡”活动、张艳霞“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教师培训活动和师生互访活动,为农村小学教师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最后通过“名校辐射”、“骨干引领”、“联片带动”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对民办英山外语学校进行了蹲点听评课,整体提升了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城乡组团”发展,促进校际均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打破学校区域界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即一所城区优质学校对口帮扶一所边远学校,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和教师驻校帮扶,做到教学计划、教研活动、管理制度、质量考核“四统一”,直至转化提高,形成了“管理互促、业务互帮、优势互补、荣辱共担、成果共享”的捆绑式考评机制,缩小校际之间差距。三年来,全市共选派了8名省、地级示范性学校的优秀中层管理干部到边远或薄弱学校任职,我市省、市级示范性学校全部与边远薄弱学校实施“结对子”,形成互帮互学,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较好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四是加强安全管理,全力建设和谐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教体局就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投入战斗,印发《义马市教体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紧急通知》和《义马市教体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等系列疫情防控工作文件30余个,从全面彻底摸排、细化防控措施、形成联防联控、组织防控知识培训、加强舆论引导、强化责任落实、注重心理疏导、积极购置物资等8个方面,紧紧围绕“四个全面”、“五个一律”“十个坚决到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将疫情堵在校门之外,确保校园一片净土。以“平安校园”建设为平台,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了学校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扎实推进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建设年”、预防未成年人溺亡等专项活动和平安校园创建,1所学校荣获河南省级平安校园,4所学校获得三门峡市级平安校园。2013年以来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为全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配备了专职保安,2020年投资98万元为我市12所学校的科技防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双重预防体系。筑牢学校安全防线。  目前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是教育投入还存在突出短板。教育费附加费使用不合理。教师培训经费拨付支出符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市、县两级要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要求。“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资金支出进度缓慢。原因是义马市经济增长放缓,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加大对项目投入,但地方财政资金很难平衡多方需求,因此出现教育项目资金支出进展缓慢。 二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弱项。中小学教师编制没有实现满编运行,而且因退休等原因平均每年减少30-50人。个别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年龄过大。目前仍然聘有代课教师68人。待遇得不到保障,可能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原因是随着义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完成,边远郊区的学生进入了市中心,造成主城区学校学生人数增大,教师不够用,郊区学校需要开齐开全课程,还得保存一定数量的教师,因此出现主城区个别学校教师,郊区学校教师年龄偏大。 三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还有不足。由于义马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市、县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每年都有学生流失,教育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个别学校运动场地不达标;个别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够完善。原因是老校区校园地理位置受历史原因,不能进行改扩建,造成运动场不达标。 四是教育的发展水平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教师队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校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改善等。原因是部分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在业务探索和知识能力提升方面对自身要求不高,因此,造成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教育发展理念,实施六大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实施基础教育布局优化工程 优化学校布局,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实验中学搬迁至义马市高中东校区,实行寄宿制全封闭管理;实验中学校区改建为义马市第二实验小学,化解市区小学“入学难”压力;撤销义马市第四小学,市四小学生进入义马市第二实验小学就读。 (二)实施教育改造提质工程 2022年,对市一中教室进行改造,使所有教室达到标准化考场要求;对东区小学校舍安全设施进行改造提升。2023年完成义马市实验中学整体搬迁至义马市高中东校区,启动义马市第二实验小学(搬迁后的实验中学)标准化学校改造。2023年将跃进小学改造成功能齐全的特殊教育学校。2024年对实验中学(搬迁后的义马市高中东校区)进行升级改造,使迁入的实验中学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将义马市第四小学并入义马市第二实验小学。 (三)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基于5G网络环境下的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和应用实践。一是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确保全市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在“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对现有信息化平台进行改建扩容,按照智慧教育要求进行升级改造,基本建成集学习、教学、管理、安防、家校沟通等多模块为一体的智慧校园平台。二是推进“5G+智慧教育”。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原则,推进5G网络环境下教育应用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展创客教室、同步课堂等多形式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5G试点应用,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带动和推进全市5G网络环境下远程互动教学课堂、教师研修、备课活动的全面开展,到2023年全市各学校实现智慧教育和交互式智慧课堂人人通的全覆盖。 (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加大教育质量提升创新,以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优生培养和激励机制为突破口,促进全市整体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一是强化课堂主阵地。聚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加强教学管理,常态化开展课堂教学比赛、展示活动,优化现有课堂教学方法,各学段每学年组织1-2次全市性的研讨、观摩活动,探索符合我市特点的课堂教育新模式,每年打造和推出精品课堂教学案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二是深化教学研究。加强市、校教研力量,按学段配齐配强专兼职教研员,积极组织教研员参加省、三门峡市以上的教研培训,完善教研员示范课制度,持续提高教研队伍的专业能力。加强教研区域合作,提升三门峡东部教研协作区建设水平,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展教研教改实践,进行县市之间、校际之间的教研信息交流,各学校要保障必要的教研经费。充分利用地市联考,强化结果分析运用和开展研究,增强教学的指导性;加快建成以市一中、“新生态”实验学校、市直幼儿园为引领的全市“大校本+大学区”建设,实现区域教学均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课题研究,每年组织开展教科研成果展评,并把课题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列为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是加强生源涵养和优生培养。把生源涵养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落实校长负责制,推行包保责任制,积极创新生源涵养方式方法,形成有效的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生源涵养机制,确保各学校涵养目标的完成。完善优生培养模式,形成优生优教长效机制;以新的高、中考改革为方向,做好初、高中三年统筹和优生跟踪培养。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奖励机制,引领更多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培育一批区域教育教学名家。建立对教研和管理人员的奖励机制,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规范和改进绩效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的内生活力。注重对“名师工作室”、教研教改、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考核和奖励,发挥教研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推动学校管理的精细化。 (五)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工程 以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建立健全师资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强化校长队伍建设。打破“官本位”思想,实施校长聘任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把“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优秀人员选上校长岗位。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每期三至五年,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对校长的考核,实现校长岗位的动态管理。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让校长职位回归专业属性,营造有利于校长成长的氛围。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为提高校长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按照年轻化、知识化、能力化的要求,对公开选拔的校长后备干部,通过重点培养,逐步择优使用,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育管理干部梯队。二是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度。系统制定班主任、教师队伍三年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统筹规划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加大名师、名班主任培养对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研员培训,采取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以及“菜单式”培训等方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发挥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大“名师工作室”建设,为各类“名师工作室”提供1-3万元的经费保障,做到名师、骨干教师人人参与,扩大“名师工作室”在全市学科和学校的覆盖面;开展师徒结对,实施“青蓝工程”,推动不同年龄段教师间的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是优化师资力量配备。坚持常态化教师补充机制,采取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相结合等方式,每年为全市补充不少于30名青年教师,高中引进20名优秀教师。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要求,推进落实“县管校聘”改革,抓好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人员在城乡之间、学校及学段之间动态调整,合理配置;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双向选择,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和高职称人员使用新机制,促进优秀教学人员向一线流动。 (六)实施教育治理提升工程。 以激发教育活力为动能,加快全市内外融通、多方联动的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增强教育发展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育人体系。坚持“五育”并举,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中小幼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实施中小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工程,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培养优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优化研学旅行、拓展实践活动,加强心理、生命科学和劳动实践教育,健全“阳光大课间”和第二课堂活动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加强在职公办教师有偿补课治理行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充分发挥中小学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完善政策、创新措施,多渠道筹措课后服务经费,逐步开展延时服务。加强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汇聚社会、家庭教育力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二是深化特色品牌学校建设。加深与洛阳教育的融合度,建立健全与洛阳市中小学名校和友好学校交流机制,持续推进全市“新生态”学校建设,实现与洛阳教育优质均衡同步,并打造3-5所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教学质量优质、教学设施一流的高品质学校。深入推进足球、武术、戏曲进校园活动,试点推动旱地冰壶运动、航模活动,形成“一校一品”特色创建长效机制,打造更多的国家、省、市级各类特色示范校,力争创建成2-3个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特色新品牌。支持英山国际学校、春天幼儿园等民办教育机构进行教育管理创新,开展教育品牌创建,扩大教育规模,促进全市公、民办教育良性竞争、共同发展。三是优化教育合作方式。加强借力借智借势发展,科学谋划和定位学校发展方向,按照“一个学段一所学校”的合作思路,优选合作资源,提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层次和品牌度,做到合作一所学校,带动一个学段教育质量提升。继续深化与清华附小互联网学校、答森教育集团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推动市五小、义马少林鸿庆文武学校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