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庆寺石窟

发布日期:2012-09-05 15:48     字体:


义马市鸿庆寺石窟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跨北纬34°42′—34°46′,东经111°50′47″—111°50′49,地处崤函古道, 介于古都洛阳与西安之间。

鸿庆寺石窟现属于河南省义马市东区(街道)办事处石佛社区,位于韶阳白 鹿山东部。建于北魏,距今已有 1500 年历史。与巩县石窟分列于北魏洛都之东西,乃中原一佛教圣境。”



由于 历史久远、战火动乱,寺庙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山崖下 6 座坐西朝东南北 横行排列的石窟。窟内共有佛龛 47 个,大小造像 124 余尊,佛传故事浮雕 4 幅。 造像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为主,其它还有坐佛、释迦多宝、一佛二菩萨等。 窟内浮雕题材以降魔变、出城娱乐等佛传故事为主。



其中“降魔图”浮雕是中国 国内发现同类作品中最大的一幅,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北壁的五 角形城门楼,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为国内现存最早的实例,是研究北魏建筑的 重要资料。


该石窟为研究我国佛教史、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1963年被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 6 月 25 日被国务院公 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庆寺石窟位于石佛村。石窟背依白鹿山,南临涧河水,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唐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巡幸该寺,改名为“鸿庆寺”。历经沿革,寺院建筑已不复存在。尚存洞窟5个,有佛龛46个,大小造像120余尊,浮雕佛传故事4幅。在河南省其规模仅次于龙门、巩县石窟。1963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布局紧凑、规制严整、窟内浮雕技法娴熟,是中原地区中小型石窟的典范。其中的“降魔变”浮雕是国内发现同类作品中最大的一幅,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罗哲文等许多国家文物专家对石窟给予高度评价,赞誉其是“中州文明、华夏之光,石刻精华、文物珍宝”。2000年,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