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
综述
义马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历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推动全市“四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思想道德建设【素质教育】一是认真抓好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和文明素质教育。市直各单位、学校、驻义各单位都开办了公民文明学校,做到“五有四落实”(有教室、有设施、有教师、有教材、有经费,落实规章制度、落实教育计划、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对象)。利用公民文明学校、基层党校、农民夜校等学习阵地,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二是组织参加“三门峡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按要求评选推荐一批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助人为乐等方面先进人物。全市各届给予广泛关注和支持,广大群众踊跃参与评选活动。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李芳馨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有两人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评为“道德模范”和“道德模范”提名奖,分别是: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千秋煤矿李鹏、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杨村煤矿杨帆。
【道德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精心设计、扎实开展第四届“文明号出租车”、“十佳出租车司机”创评活动,有10辆出租车被评为义马市第四届“文明号出租车”,有10名出租车司机被评为义马市第四届“十佳出租车司机”。同时,市文明办还组织开展义马市第四届“文明市民标兵”、“身边好人”和第三届“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义煤集团千秋煤矿职工王跃堂等10名普通市民被评为义马市第四届“文明市民标兵”,新区办事处韩聚财等8人被评为义马市第四届“身边好人”,市实验小学的彭培瑜等20名同学被评为义马市三届“美德少年”。二是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我们的节日·元宵节”和“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节日期间广泛开展主题活动: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举办文化庙会、民俗文化展,在清明期间组织扫墓活动和网上祭英烈活动等。三是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文明言行劝导”活动。活动主要由市创建办、市文明办、团市委牵头,印发《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文明言行劝导活动的通知》,在各行各业摸排,确定200名素质较高的志愿者,分成23支“文明言行劝导小分队”,分区分片活动在街头巷尾和人口聚集区,为市民群众宣讲城市法规、文明礼仪知识等,劝导禁止不文明现象和不文明行为。重点劝诫违章交通、乱停车辆、乱扔杂物、乱倒垃圾、占道经营、乱涂乱贴小广告以及其他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共发出宣传单5000份,出动宣传车10余次,使数千人受教育,赢得广大市民的高度赞扬和好评;四是组织志愿者开展“爱心帮扶、救助”等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和农村偏远地区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以关爱帮困、便民利民为重点,大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友谊和谐,看到社会美好,享受幸福生活。
【未成年人教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各部门立足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系列活动,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和社会各界好评。一是坚持以开展“三项整治”活动为切入点,大力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市文明办的组织协调下,市文化、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联合出击,对全市网吧、出版物经营场所进行全面检查,集中整治两次,检查场所200多家(次),查处并取缔黑网吧3家,收缴淫秽书刊98本,非法口袋书和有害卡通画100余本。同时,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还按照各自的职责,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的工作措施,对全市网络信息和出版物经营场所实行分片包干和每天24小时监管,对黑网吧、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互联网有害信息、校园周边的口袋书和黄色卡通画等4个重点问题做到“四个严格查处”。二是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健康上网、快乐成长”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有效预防和戒除网瘾。市文明办、团市委、教体局等部门联合在全市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健康上网、快乐成长”活动。举行“健康上网、快乐成长”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健康上网,快乐成长”宣誓和签名活动,全市1.5万名青少年参与宣誓和签名活动。向全市青少年发出健康上网倡议书3000份,要求青少年不进营业性网吧,不浏览色情网站,不沉迷网络游戏,要科学上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制作“健康上网、快乐成长”宣传版面 80块,。邀请专家或者利用音像资料举办讲座,讲解健康上网的知识及预防和戒除网瘾的方法。目前,已举办讲座20余期,万余名青少年受到教育。向全市中小学生推荐有关专业图书,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和征文活动。学校还挑选一批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教师,结对帮助沉溺网络的学生消除网络成瘾。三是深入开展“三理”教育活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城乡全面开展“三理”教育。市直各学校、各涉农办事处(村)都制订实施方案,做到工作人员到位、活动经费到位、教育设施到位,“三室一校一办”(“三理”教育咨询室、“三理”教育活动室、“三理”教育图书阅览室,家长学校,“三理”教育办公室)达标,软件建设做到“五有四落实”。为推动“三理”教育知识讲座进学校、进社区活动深入地开展,市文明办、市教体局从教育系统抽调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成立伦理教育、心理教育、生理教育等3个教研组,各学校成立“三理”教育教研室,对未成年人伦理、心理、生理方面知识进行研究,并备写教案。以河南省文明办编印的《万场“三理“教育知识讲座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参考资料》为教材,对全市中小学校教师、社区负责人进行“三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教育方法集中宣讲。市属各中小学校以班为单位,自行组织举办一次“三理”教育专题讲座,开展一次心理、生理咨询活动,开展一次防灾演练;由各办事处牵头,在各社区开展 “三理”教育专题讲座或咨询服务,使活动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年开展“三理”教育知识讲座进学校、进社区活动80场,举行防灾演练20场,咨询服务3200余次。四是认真组织未成年人开展“童心向党”歌咏比赛活动。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组织未成年人开展“童心向党歌咏比赛”活动,在全市举行大型歌咏比赛。五是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下发《关于深入开展“祖国万岁”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万人诵读弟子规”活动的通知》,印发《百篇国学经典读本》和《弟子规》1万册,并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
城乡创建【四城联创】继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成功创建后,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于2010年提出用3-5年时间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召开四城联创动员大会,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创建目标,扎实开展创建活动。一是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突出抓好“门前五包”和“路段分包”两个责任制的落实和“周三环境综合整治日”、“逢六文明交通集中整治日”活动,发动全民参与城市管理,开展12次全市性的大型义务劳动,累计出动人员1万人次,清除垃圾100余处,清除小广告5000余条,清洗沿街建筑物1万平方米,粉刷装饰墙体1.5万平方米。在市区主干道安装道路指示牌和禁令标牌90块、地名牌100块,画道路交通标线9000米,规划停车位600个,使城市面貌和形象明显改观。
二是认真搞好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市文明办根据实际制订《义马市创建文明安全社区(小区)实施意见》和《义马市创建文明安全社区(小区)标准》。同时,以各办事处为主体,按照先抓试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创建文明社区“六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所市民学校、一个宣传橱窗、一个健身园地、一个医疗卫生所、一支志愿者队伍、一个警务室和治安巡防队。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计生“五进社区”活动6次。同时,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创评活动,教育引导社区居民不断提高城市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德意识。2011年创建市(地)级文明社区(小区)2个。同时,市文明办还在社区深入开展以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和行动”,设置以“三和”为内容的公益性广告和宣传板面。在社区居民中开展以礼貌、礼仪、礼节为内容的主题教育,开展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孝顺儿子、孝顺媳妇、模范家长活动,广泛开展义务劳动、认养绿地、“送温暖”、献爱心、真情助困进万家、“一助一”志愿结对帮扶等道德实践活动。举办邻居亲情茶话会、家庭展示、互赠睦邻卡、家庭收藏展示会、“邻里一日游”、左邻右舍欢乐夜等多种活动。在社区举办广场文化活动9次。在社区建立一支由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劳模、老专家等参加的“五老”队伍,组建12支社区志愿服务队伍,2支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2支社区教育讲师团,使志愿者成为社区居民的服务员和贴心人。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加强文明单位管理,加大文明单位督查指导力度。在文明单位中广泛开展“讲社会公德,做好公民;讲职业道德,做好职工;讲家庭美德,做好成员;讲个人品德,做有品人”“四讲四做”活动。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氛围。根据三门峡市文明委的要求,对文明单位的申报截止时间作出明确规定。对中央、省、市颁布实行的文明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以及文明创建的各类管理标准、制度、文明知识测试题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编印《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资料汇编》,发到各级文明单位的干部职工手中,并要求认真组织学习,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坚持“一手抓培养发展,一手抓复查整顿”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文明单位的申报、验收、命名、管理工作。在硬件建设上,各级文明单位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一次投入,一步到位;在软件建设上,各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档案严格按照标准,档案整理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坚持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列入年度责任目标管理,制定总体规划,层层分解任务,具体到每个班子成员、每个科室及每个人。制定“月查季评年总结”的检查考核办法,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操作、落实,及时发现、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制定完善创建工作奖惩机制,对各级文明单位实行年度奖,把每个人所承担的创建工作任务与其工资奖金挂钩,激发各单位创建文明单位的积极性。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单位21个,市(地)级文明社区、小区15个,市(地)级文明单位(村)80个,市(县)级文明单位(村)76个。
【文明村文明户】一是认真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2月份,举行 “五进社区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方法创新上,结合各参与部门的实际,成立10支专业服务小分队,服务小分队在市文明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组织专业服务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有文艺演出、农业科普宣传、农业科技服务、政策法规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健康咨询及医疗义诊等。艺术团体下乡演出40余场,送电影下乡60场,举办农村科技培训班80期,印发科普资料2万份,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1万人(次),组织医护人员430人(次)到基层义诊,诊治病人4500人次。二是在农村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成立“清洁家园行动”领导小组,制订《“清洁家园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联合行动。实行市四大班子领导包村,各包村单位和包村文明单位参与共建,调动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清洁家园行动。同时,对“清洁家园行动”进行督促检查,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栏目,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给予通报批评。三是实施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为主题的“春暖行动”。为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摸清留守流动儿童情况,市文明办、市妇联等16个部门联合在全市范围内摸底调查,制作登记表,建立档案。全市有留守儿童42名,流动儿童748名。出台《关于在全市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的通知》,在全市发起《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倡议书。注重抓“四个一”工作,即建立一个信息库、组建一支代理家长队伍、成立一个示范家长学校、搭建一个权益维护平台。推出9个“春暖行动系列公益项目,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机关干部、非公有制人士等纷纷献出爱心,积极参与,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捐款20万元,购置图书6000册,学习用具500件,娱乐用品430件。四是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组织108个文明单位与20个行政村结对帮扶,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帮扶牵头单位与结对帮扶村、帮扶企业代表与结对帮扶试点村互相签订协议书,各帮扶单位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帮助所结对帮扶村办好6件实事。各帮扶单位为农村捐赠图书1.5万册,书柜80个,文化活动器材160套,开设文明素质教育课280课时,深入农村演出20场,帮助整治农村街道20条。
【文明创建宣传信息】加大信息宣传工作力度,制订奖惩办法,调动干部职工写作的积极性。在各类新闻媒体播发信息290篇,其中《中国文明网》135篇,省文明办简报6篇,河南省文明网30篇,《三门峡文明办简报》32篇,三门峡文明网75篇,《精神文明报》12篇。信息宣传工作受到省、三门峡市文明委的表彰。
(供稿 彭 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