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记

发布日期:2017-08-24 14:31     字体:

义马市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义马市在全力抓好经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统揽,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城市环境面貌、市民精神状态、社会道德风尚、群众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继2010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之后,我市更加坚定信心,采取得力措施,扎实推进创建工作。现总结如下: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市四大班子领导联席会议进行研究。成立“四城联创”综合协调指挥部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及省属驻义大型企业领导等12人任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与市文明办合署办公,分设综合协调、督导检查、宣传教育、档案管理4个工作组。从全市各单位抽调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办公室,有效地加强了创建工作力量。各办事处、市直各单位、驻义各单位也都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全市上下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市四大班子合力抓、有关部门具体抓的领导体制和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其他部门齐抓共管、各行各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为解决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市四大班子领导多次深入大街小巷、单位社区走访群众,了解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在创建工作中,健全了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和督导检查机制,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并列入年度责任目标管理体系,年终进行综合考核和总结表彰,有效地推动了创建活动的开展。

【搞好宣传发动 营造创建氛围】多次召开文明委全会、动员大会、专项协调会、促进会等各种会议,层层进行宣传动员。提出“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工作思路,在城市重要位置设置公益广告宣传牌16块,增设创建内容,在全市各新闻媒体开办创建专栏和专题节目,综合报道创建工作进展情况。2013年在各级新闻媒体刊发创建稿件680余篇(件),编发创建简报98期。其中,中央文明办简报刊登2篇,省文明办简报刊登16篇。特别是由市创建办、市文明办、市电视台联合开办的《文明风》电视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影响大,效果好,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好评。指挥部办公室还编印了《义马市“四城联创”宣传手册》、《煤城涌动创建潮》三卷、《百篇国学经典读本》、《文明热土、魅力义马———义马创建文明城市掠影》画册和系列招贴画,发放到全市各单位。全市财税金融部门、餐饮娱乐行业、商场超市、公交车辆等“窗口”服务行业和单位也纷纷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城市创建的宣传教育。开展“便民雨伞,撑起文明”、“志愿者礼仪知识宣传和文明言行劝导”、“手擎一把小黄伞,争当文明小使者”活动等,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搞好优质服务 打造良好政务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行阳光行政。在全省率先建立“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现办事程序的公开、规范和高效。通过开展“讲、树、谋、促”、“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以及“两抓两促”主题教育活动,极大增强了党员干部亲民、爱民、为民的意识,提高了党政机关服务水平。在诚信建设方面,开展“实践道德规范,建设诚信义马”和“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命名表彰为“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先进单位和全省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在行业树新风方面,借鉴企业创名牌的成功经验,在全市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和执法部门中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品牌”活动,推动各行各业特别是“窗口”单位创建自己的特色服务名牌,形成“文明诚信单位”、“青年文明号”、“文明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巾帼文明示范岗”等一批品牌。全市执法执纪部门、生产流通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广泛推行执法公示制、生产经营信誉制和社会服务承诺制,开展一系列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全市各执法部门开展“创文明机关、树公仆形象”活动,市卫生系统开展评比“满意窗口”竞赛活动和创建“放心药店”、“群众信得过医院”活动。金融部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开展文明信用社区(村)、文明信用工商户(农户)评比活动。工商、商业、供销等部门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和“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

【创建优良秩序 营造民主公正法制环境】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制订实施义马市法制教育“五五”规划。大力加强机关干部、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涉农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普及率达90%。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与服务。全市现有法律援助中心1家、法律援助工作站7个,法律援助受理点3个,法律援助经费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开通义马市“12348”法律服务专线,在各办事处搭建法律咨询专线平台并设有法律专业人员接线。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构建起市、办事处、社区三级调解工作网络,全市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32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96人。积极做好公民权益维护工作。制订《义马市劳动保障监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专门协调机制、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监控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开通劳动保障咨询热线和网上投诉举报平台,进一步畅通劳动者的咨询投诉渠道,及时依法查处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全市没有重大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案件发生。制订印发《关于实施维护妇女权益“筑网行动”的意见》,全面启动实施基层妇女维权“筑网行动”,搭建市、办事处、社区、妇联系统四级信访网络,建立“妇女儿童维权站”,开通妇女维权热线,并定期开展律师接访活动,切实保障妇女权益。制订《义马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孤(残)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义马市预防弃婴实施意见》,孤儿供养标准达650元/人/月,高于全国标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社区、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城市流动党员管理。继续推进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与管理,切实发挥好社区居委会的“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四自”(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建立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协商议事会议制度、事务公开制度、居民评议制度;所有社区办公经费全部纳入市、办事处财政预算。

【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营造公平诚信市场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假冒伪劣和各类欺诈经营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各类欺诈经营行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加大对大案、要案以及集中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的查处力度,开展共铸诚信活动,重点抓好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涉农服务、家庭装修、食品保健、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商业零售、广告宣传、旅游出行等行业的打假,全市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质量投诉案件明显下降。同时,严格商品经营主体资格,坚决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严把食品质量准入关,严厉查处销售过期、变质、各类不合格食品。建立经营者自律制度,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的建制率达到100%,个体食品经销店(摊点)的建制率达到86%以上。组织开展食品市场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清理规范执法工作。坚持“服务、创新、发展、效能,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不因小事而不为、不因事难而推诿”的工作原则,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消费安全预警、查办案件相结合,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方便快捷的维权体系,努力作到投诉案件“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工作中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履行“有问必答、有诉必接、有假必打、有案必查”的服务承诺,解决了农资、房地产、美容等一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全年消费者协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案件290件,其中商品消费申诉130件,服务消费申诉160件,成功调解370件,处理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73万元。

【发展科教文卫 营造健康向上人文环境】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科教文卫体得到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一是市财政对科教文卫体的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在科技方面投入2696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2.3%,同比增长11.2%;在教育方面投入26520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6.6%,同比增长8.3%;在文化、体育、传媒方面投入1287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在卫生方面投入8072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4.7%。二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共有国家重点煤炭技工学校1所,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9所,幼儿园12所,人均教育资源居全国前列。三是体育工作成绩喜人。2010年、201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7年获得省、三门峡市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四是科普工作扎实有效。近两年累计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9家,开发新产品68个,申报专利196项,科技贡献率达78%,自2001年以来,先后4次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五是卫生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改善基础医疗设施条件,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卫生监管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涉农社区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社区卫生服务长足发展。2007年10月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六是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单位”,被国家人事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并荣获“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七是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具有综合文娱功能的文化城及耿村矿、气化厂、电力小区、天新公司4处封闭式体育馆,投资1800万元的体育公园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建成义马大剧院、矿区影剧院等8个影剧院及鸿庆、千秋等10余处文化活动广场。为52个居民小区安装了健身器材,修建了健身路径,为20个涉农社区建设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和篮球场。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持续开展对违规网吧、淫秽口袋书和有害卡通画、互联网有害信息集中整治行动,社会文化环境明显改善。严格控制网吧总量,落实网吧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秩序专项整治,清理中小学校周边的网吧、彩票经营场所和娱乐场所,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2家。持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坚决查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图书音像制品、游戏软件和玩具饰品,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900余册,其中口袋书、卡通画120余册,封建迷信、淫秽书刊800余册。收缴非法盗版音像制品1200余盘,进一步规范了图书音像市场,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培养理想信念、塑造健康人格、养成良好习惯为重点,在广大未成年人中深入开展伦理、心理和生理知识教育活动,“三理”教育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塑造未成年人的健康品格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市文明办、市教体局联合编印《未成年人“伦理、心理、生理”教育应知应会100问》小册子5000余册,《未成年人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读本》5000余册,发放到全市学校、社区、农村,深受广大未成年人的喜爱。全市各级文明单位为全市各学校捐赠《精神文明报未成年人专刊》及《感悟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达8000余本(份),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城乡班级全履盖的城市。着力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积极组织、筹备资金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已开通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聘请热心青少年事业,具备心理知识方面的专家、学者6名,轮流值班,对广大青少年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组织全市所有中小学现任班主任400多人参加义马市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咨询培训班。义马市一中、市外国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成效显著。积极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将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区建设规划,并以市民学校、家长学校、文化大院等阵地为依托,设立未成年人活动室,同时开办校办少年宫,有效拓展了未成年人活动空间。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3所,其中,投资15万元以上的有1所,投资8万元至15万元的1所,投资8万元以下的1所,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活动场所。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作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小而精”、“绿而美”的城市定位,先后投资30多亿元,高标准实施90余项重点城建工程,修建城市主干道12条,改造城市主干道18条,整修街坊小道16条,城市框架实现东西拉长、南北拓宽。改造提升人民路、朝阳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美化亮化石河两岸,城北高层建筑群初具规模,银杏大厦、环保大厦、房产大厦、科技大厦、药监大厦、食品大厦等一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东园小区、怡苑小区、银杏苑小区等10余个高标准的居民住宅小区鳞次栉比。煤矿棚户区改造顺利完成,人民公园、银杏公园、鸿庆公园、义煤游园及“三林三带”等一批生态工程逐步建成,特色商业区建设进展顺利,生态体育公园广场投入使用。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率分别达80%和90%,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大到18.6平方公里,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推、群众主体”的“三主方针”,扎实推进集中居住、设施延伸、产业带动、民生保障和体制创新“五大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95%的涉农社区已启动新型集中居住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32亿元,开工建设住宅楼166栋,建成区入住率达52%。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义马市多次在全省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上做交流发言。国家发改委、省委政研室对义马市的做法进行了专题调研,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集中开展以清除乱涂乱贴、乱摆乱放、乱停乱行、乱扔乱倒为主要内容的“四项治理”活动,拆除违章建筑128起,治理占道停车3500余辆(次),纠正乱摆摊点860余起,查处乱倒垃圾185起16000余立方米,查处乱贴乱涂广告4万余条。进一步明确以“路段分包责任制”和“门前五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双责制”,把城市主干道、次干道、背街小巷分路段划分到各个单位,由各“路长单位”督促沿路单位及沿街门店落实“门前五包”,有效改变了背街小巷脏、乱、差局面,实现市容环境的全天保洁。为推动全民参与城市创建活动,先后18次组织“全民义务清洁城市”主题实践活动,累计出动人员6万人次,清除垃圾、杂草、杂物500余处9000余方。坚持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突出大气污染防治,兼顾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治理,兴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和环保监测中心,有效地改善了辖区环境质量,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市和示范城市”。2012年,集中全市物力财力,彻底无害化处置境内历史遗留铬渣45万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对义马市下决心改善生态环境的做法作了专题报道。

【打造平安城市 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争创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和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市为目标,以推进社会管理精细化、差异化、信息化、科学化“四化”为重点,提升安全指数、和谐指数、满意指数、幸福指数“四大指数”。建立公共服务信息、科技防控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社会稳定信息“四大平台”。健全社会矛盾掌控、社会治安防控、社区服务管理、公共服务管理“四大体系”。突出群众工作、城乡一体、社区管理、企地共建“四大特色”。推动平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市呈现出政通人和、平安和谐的良好局面。开展“三严一创”、“雷霆行动”等一系列严打专项斗争,破获刑事案件289起,抓获网上逃犯157人,10类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45.6%,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狠抓科技创安,投资600余万元,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县级区域性科技防控系统,覆盖全市56个重点金融营业网点和企事业单位,构建起“城区街面、内部单位、社区、公共复杂场所和农村”五大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确保了报警畅通、接警及时、指挥高效、处置得当,提高了社会稳定的保障能力。通过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帮扶贫困群众230人,调解纠纷384起,整治治安隐患98个,密切了警民关系,提高了公安机关打击防范、服务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新时期群众工作理念,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创造享誉全国的“义马经验”,被广泛推广。各行政执法部门注重加强市场、交通秩序整治工作,维护良好的市场、交通秩序。开展“和谐机关、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五大和谐细胞创建活动,创建达标率达85%,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03年以来,连年保持“全省治安模范市”荣誉,2004年、2005年连续2年被命名为“全省综治先进市”,2006年、2007年连续3年被命名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连续10年被命名为“三门峡市综治(平安建设)先进市”。2010年荣获省首届“中原平安杯”,2011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

【创建园林城市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把加强生态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载体,把森林引进城市,把园林引向街道,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员参与,全力打造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在城市绿化方面,采取建园布绿、挤地造绿、街道增绿、拆墙透绿、围城植绿等方式,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活动。3年来,共投资2000余万元,栽植各类乔木14.5万株、花灌木40万余株,完成垂直绿化2.5万平方米,建成绿化达标单位15个,其中花园式单位11个,市区行道树绿化达13公里,城市道路绿化率达95%以上,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使义马城区绿化覆盖率增加13个百分点,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绿地率达到39%,人均公共绿化面积12平方米。建成鸿庆公园、街心游园、生态园、银杏园、滨河公园和体育公园,花草、乔灌木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四季有绿,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突出植物景观。市政府专门成立绿化队,拨专款,配备22名管理人员加强管理。对各单位新建小区,要求首先搞好庭院绿化,全市新建庭院小区绿化覆盖率在48%以上。每年都制订详细的年度造林绿化规划和实施方案,冬春两季都召开两次全市植树造林及生态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周密安排部署植树造林工作。全市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98%以上,境内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和11条乡村公路共57公里得到全面绿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以生态村创建为目标,注重村镇绿化工程建设。3年来,完成村镇绿化1350亩,全市20个行政村有13个社区已达到三门峡市生态村标准,通过三门峡市政府组织的检查验收,村庄绿化率达到53%。如今的义马市,座座荒山披绿装,条条道路绿树成荫,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的雏型已初步形成,森林在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正逐步显现。全市有园林式单位62个(其中省级6个,三门峡市级23个,义马市级33个),园林式小区9个(其中省级1个,三门峡市级2个,义马市级6个),分别占单位和小区总数的60%,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义马市先后获得全省造林绿化“十佳县(市)”,河南省首批林业生态县(市),三门峡市林业工作先进县(市),三门峡市林业精品工程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精心设计载体 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市开展“十大文明市民标兵”、“义马市道德模范”、“文明号出租车”、“十佳出租车司机”、“美德少年”、“孝悌楷模”等评选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推荐活动,沈改林、马峰、孙书伟分别被推荐为全国、省、三门峡市道德模范候选人,道德模范李芳馨被评为全国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任罗群、刘秋玲、李荣敏被评为全国好人榜上榜好人。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巡演活动。组织道德模范宣讲团,深入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进行巡讲80余场次,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河南卫视《聚焦中原》和新闻频道给予全面报道。以义马的道德模范为原型,以评书、小品、讲故事、情景剧等文艺形式到各单位、学校、厂矿、企业进行巡演。其中,《大爱无痕》和《感恩人生》等2个节目入选河南省道德模范故事汇优秀节目展演。2010年8月份,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联联合举办的“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在义马市隆重举行,这是对义马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2013年5月19日至21日,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省电视台记者对耿村矿职工刘秋玲的事迹进行采访,并在河南卫视连续播放。义马市文明办和三门峡市文明办推荐刘秋玲为全国道德模范。组织开展“创文明城市、学国学经典、做文明市民”主题系列活动、“亿露杯”文明礼仪知识教育电视竞赛,在全市掀起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热潮。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义马市志愿者协会,各级文明单位成立103个分会,并组建廉政劝导、青年、党员、卫生、科技、职工维权、残疾人救助、法律援助、文明交通等23个专项志愿者服务队伍,注册人数达8000余人,各级各类志愿者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网络文明传播和“三关爱”等志愿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计开展活动383次,5万余人次志愿者参与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高度重视“道德讲堂”建设,全市成立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级文明单位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把道德讲堂建设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议事日程。市文明办协调有关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道德讲堂按8个类型进行建设,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主要形式,按照“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等5个环节,推行“八个一”流程。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一批宣讲人员,邀请清华大学国学科技园文化总监李林教授、《精神文明导刊》编辑蔡念琴,国学讲师雷于鹏和许建国老师到义马市举办讲座,以道德讲堂为依托,深入到机关、企业、社区、村镇和学校等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巡回宣讲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全市各级文明单位建设道德讲堂108个,开展宣讲活动58场(次),全市干部职工5万余人次受到教育。把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楼院创建作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细胞工程”,不断扩大创建内涵,夯实创建基础。全市各社区从发挥优势、改善环境、提高品位着手,积极开展以实施“六个一”工程为内容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建成市(地)级文明社区(小区)8个、市(县)级文明社区、小区16个。开展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建成市(地)级文明服务示范单位(窗口)18个,文明系统6个。坚持“一手抓培养发展,一手抓复查整顿”的方针,扎实做好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创建工作,全市已创建省级文明单位21个,市(地)级文明单位68个,市(县)级文明单位66个,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开展文明单位结队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市108个文明单位与20个行政村结对帮扶,累计向农村捐款120万元,捐书4.5万册,书柜150个,桌椅600套,文化活动器材160套(件),开设文明素质教育课280课时,到农村演出200场次。在“清洁家园行动”中,各单位累计为农村捐赠资金130万元,水泥2570吨,累计拆除私搭乱建3660平方米,硬化街道10.39公里,硬化道路边沟7500米,砌筑花池450个,村庄绿化20.6万平方米,清运垃圾1.22万立方米,粉刷墙面8万平方米,建公厕18个,建垃圾池41个,安装健身器材105套,安装路灯61盏。各办事处还广泛开展“文明示范户”、“优秀农民、优秀农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以及“文明楼院”、“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基层创建活动如火如荼。2012年2月,义马市被三门峡市文明委评为“2011年度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2013年1月,市文明办被河南省文明委评为“2012年度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半天工作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省、三门峡市的若干实施意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促进工作落实,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作风和纪律保障,义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党政机关实行“半天工作法”。“半天工作法”,即半天在机关处理日常事务,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保证机关正常运行;半天在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分包社区一线推进项目、落实工作、解决问题,确保力量在一线配置、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培养、感情在一线融合、形象在一线树立。

【力量在一线配置】县级干部及各单位“一把手”要靠前指挥,把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更多地向一线倾斜,推动本单位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及时掌握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主动为基层提供帮助和服务。

【情况在一线掌握】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到基层调研作为科学决策、推进工作的基础环节,从“文山会海”和各种不必要的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大力弘扬“四千精神”,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结合部门实际,深入基层一线广泛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提供依据。

【问题在一线解决】通过项目指挥长负责、现场办公、群众工作日活动等形式,从企业最需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事关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以及民生民计等问题。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工作推进、涉农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分包领导(指挥长)要统筹协调、一抓到底;责任单位一把手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制定工作计划,明确时限要求,全程跟进、抓好落实,确保矛盾不上交、问题得解决;具体责任人要做到驻地服务,不遗余力、全力推进。

【干部在一线培养】广大机关干部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积极深入项目一线、深入基层社区,努力在一线实践中增长才干。组织部门要将干部在一线工作的表现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注重从项目建设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前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

【感情在一线融合】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辖区的企业当作自己的企业,把辖区的项目当作自己的项目,真诚为项目和企业提供服务、解决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带着感情深入社区、深入农户,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赢得群众信任,增进干群感情。

【形象在一线树立】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三门峡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以及我市作风建设的“十条禁令”,轻车简从,不给企业和群众添麻烦、增负担,真正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

义马市在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过程中,从健全完善卫生应急机制着手,强化领导,明确职责,细化措施,加大投入,坚持以应急宣传、教育培训、技能大赛和应急演练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使卫生应急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基本形成了“职责明确,信息畅通,准备充分,处置有序”的卫生应急体系,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2014年1月,该市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命名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成为三门峡地区首家被命名表彰的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

【创新卫生应急工作机制】义马市2013年6月获得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之后,该市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集中优势向“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的目标冲刺。在创建过程中,该市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评估标准》,坚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政策保障到位。市委、市政府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作为卫生工作“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内容,纳入《义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为卫生应急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二是组织管理到位。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与各办事处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卫生应急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健全完善市、办事处、社区三级卫生应急网络,并按照创建标准和省卫生厅专家组反馈意见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把创建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和部门,指定责任人限期完成。强化“一案三制”建设,组建了传染病疫情处置、突发中毒处置、核辐射事故应急处置、紧急医疗救援、卫生监督执法等5大类6支卫生应急队伍。三是指挥协调到位。印发《义马市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的通知》等文件,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政府主导,卫生、教育、交通、安监、食品药品监督等多部门参与的卫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四是检查督导到位。在创建工作中,牵头单位卫生局全力以赴,对照标准查漏补缺,逐条落实,坚持与践行“半天工作法”相结合,在完善应急资料的同时,分组到全市16个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现场督导,督促创建工作的落实,力求达到机制健全和资料完善。

【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在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方面,该市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义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义马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文件,辖区各办事处均制定了社区应急预案。市卫生局收集整理卫生部、省、市级预案36项,汇编成册。结合工作需要,制订符合该市实际情况的单项预案26项,涉及甲类传染病、乙类甲管传染病、中毒、安全维稳、防汛抗旱等7个方面,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投资1.2亿元建设的义马市人民医院暨120指挥中心、卫生监督所项目正在兴建,将于2014年完工。社区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全市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和医疗巡诊,全市“15分钟医疗圈”日益完善。在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方面,市急救指挥中心统一调度3家急救站,配备120医疗急救车7部,分别安装了GPRS定位系统和车载电话,为及时处置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保障。

【夯实卫生应急群众基础】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卫生应急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二是通过“3.24”结核病防治日、“4.25”计划免疫宣传日、“12.1”艾滋病宣传日等卫生日和社区卫生服务宣传栏进行宣传。三是组织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以“生命高于一切”为主题的“世界急救日”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的卫生应急自救意识。四是把鸿庆公园作为“关爱生命.关注健康”主题公园和开展义诊、急救培训、卫生日宣传活动的主要阵地。建立有41个版面的“健康文化长廊”,内容涉及卫生急救、保健知识、疾病防治、健康生活、安全用电、预防火灾、煤气中毒、溺水和防震救灾等多方面的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人们可在闲暇之余、闲逛之中驻足欣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全市组建有86名成员的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随时为广大群众提供院前急救、入户随访、健康宣教、无偿献血、心理疏导等多项卫生应急志愿服务。

【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为提升卫生应急保障能力,该市从四个方面强化落实。一是在经费上落实。近年来,市财政先后投入50余万元用于传染病防控,将30万元卫生应急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卫生应急需要及时拨付临时经费。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按照“对象层次化、内容针对化、形式多样化、效果实用化”要求,采取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等方式对卫生应急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累计开展培训11次,培训586人次,覆盖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增强了应急工作人员素质。三是强化应急演练。按照《义马市卫生应急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实施方案》,2013年先后组织开展了“卫生技能大赛”、“防洪抢险”、“矿难救援”、“化工二甲醚泄漏”等应急演练活动,参加演练专业人员达200余人次。四是完善物资储备。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库3个,完善了物资采购、领用、更新等各项制度,坚持按照县(市)级物资装备的要求进行应急物资储备,保证了卫生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提升卫生应急处置水平】健全完善传染病疫情预警监测、疾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直报覆盖率达100%。建立学校、托幼机构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在应急处置方面,该市采取“预案在前,事前检测,全程监督,事后评估”等举措,强化卫生保障,为重大活动保驾护航。每年“两会”、 高考、中招等重大活动,市里非常重视卫生应急工作,安排辖区医疗单位派出120急救车,设立医疗服务点,为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医疗卫生保障。该市卫生应急队伍作风过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在2011年义煤集团千秋煤矿“11.3”冲击地压事故和2013年“2.1”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垮塌事故紧急医疗救援工作中,该市卫生应急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险营救,为抢救伤员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在事故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了考验。

打印